引言
2020年7月,上海。 三年级的小王和她在久牵志愿者服务社【脚注:一个从2001年起,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提供公益教育服务的机构。】(以下简称“久牵”)的小伙伴参观了宝龙美术馆。参观结束后,她和志愿者们一起坐在公园的草地上,玩起了一种名为“德国心脏病”的纸牌。这种纸牌需要简单计算和快速反应,而她已颇为得心应手,没出几分钟,小小的手里就抓满了赢来的牌。
除了有些毛糙陈旧的衣物和裤子上的洞眼,小王和同龄的上海孩子看起来没有任何不同。但是,小王的父母均为& v [ I y d j * a户籍登记在外省(区、市)的乡村进城的务工人员,小王则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p R Q R R I T的“流动儿童”。这个群体无法参与本地高中和高考,他们只能留在上海读中职,或回竞争更加激烈的原户籍地参加高考。
这样的孩子,截至2017年,在全国有1897.45万人。“梦想”一词,对他们而言似乎比上海本地孩子沉重了不少。
然而流动儿童中不乏通过高考、自学甚至于出国达到学业成功,或实现自相对较低阶级向较高阶级的转变的案例。这些曲折后的成功,必然有值得教师、家长及学生学习之处。其中,笔者注意到了三个例子。
1. 流动儿童中相对成功的案例及分析
(1)高考“突围”——通过高考走向更高学府
姚如惠提起她作为“流动儿童”的一员,在上海涟水县子弟小学就读时的体验时,她回忆道,“有的学校一点绿化都没有,全是砖房…我当时进到上海公立学校,考的英语最高分才十五分。”
姚如惠目前工作于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是浦西活动中心的负责人。毕业于安徽大学的她,是久牵较早一批实现“命运突破”的孩子之一。
1999年,姚如惠随进城务工的父母抵达上海。在遍地尘土的子弟小学玩耍的女孩,还没有意识到那些离她遥远的政策文件是横亘在她和城市孩子间的巨大鸿沟。
和其他流动儿童一样,姚如惠并不能在上海参加中考高考。即使可以,q A ( / / ? |高考,这条大多数人改变人生的方式的途径,仍然有着严重的不平衡。除去地方教学质量迥异之外,录取的标准不平等也是一大问题。拿2020年的高考的一本分数线来说,云南一本线为理工类为535分,文史类为555分。而上海,北京,广东等地区的一本分数线基本维持在500上下。
尽( C 1 + 3 K G d 0管如此,在久牵的帮助和自己强烈的志愿下,姚如惠选择回安徽蚌埠参加高考。求学过程磕磕绊绊,她时常怀疑自己为什么要回老家,也不知道是否该返回上海。
姚如惠在小学时通过同学认识久牵。“一开始只觉得过去好玩。”听到“久牵在你的成长中起到什么作用”一问时,她立即回答道,“久牵是一个理想化的教育平台,给同学们提供了发掘能力的机会。学校和久牵是有一定差异的,在这里没有公立教育的束缚,让同学们成长为更全面的人。”
当年“英语只有十五分”的姚如惠还不明白目标是什么。公立学校让她认识到了子弟小学的狭隘和破败,久牵让她看见了许多可能性,而高考只是这些可能性之一。她的目标,从考大学,到从事教育和社会学,最后,兜兜转转,回到了久牵。
因此可见,目标本身的具体含义和内容,并不是驱动人奋发的力量源头。
(2)开眼7 I h * 0 [ # m r看世界——UWC求学
池昌胜是久牵秋水学院【脚注:久牵提供的一套全日制的课程体系,以帮助他们能够得到与同龄人同等质量的教育,并找寻属于自己的未来人生归属】的学生。2020年7月,他正在准备第二次申请UWC。
【脚注: UWC,全名“世界联合学院”,是一个全球性教育组织。它在许多个国家设立国际理事会,由其在各国选拔具有能力和潜力的学生。】和姚如惠同一时期的久牵学员王新月,林兰兰等几个同学均被录取。
但是,UWC的官网上显示,他们的总录取率只有5%。
看得出池昌胜并不因此退缩。这个年轻男孩参加过久牵的回乡计划,夏令营等活动,比表面看起来更愿意表达。“申请UWC只是一种选择。”他说,“久牵的TOK课程让我思考自己的道路。我有许多选择,我现在就想尽量都能体验到。” 曾经的内向在他沉g s { 1 |稳而谨慎的回答中依稀可见,但更多的是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思考。
周璐也是来自久牵的UWC的申请者之一。从工商外国语学校毕业后,她经历了三次UWC面试。
2020年7月,她正式被UWC录取。
申请的战线拉得很长,这对周璐是极大的考验。“第二次申请我准备了很久,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独特性和_ % 5闪光点,但是这次我被拒了。我确实犹豫该不该第三年继续申请。我和老师也进行了很多交流;后面参加了Mini UW– Z 1 XC summer camp,坚定信念继续申请UWC。”她道,仿佛这三次申请中途的周折和失望乏善可陈。
池昌胜和周璐不曾考虑过“我以后究竟要做什么”。他们只着眼于体验,选择下一步的目标,然后最有效的方式去抵达。
因此,这股推动这些孩子迈开步子追逐的力量,才是“追梦指南”的原始动力。
2. 成功背后的故事——激励事件和梦想驱动力
梦想,一个美丽遥远的词汇,对于城市化进程中,直面阶级和资本的双重压力的流动儿童来说,含义似乎有些苍白。
但它尤为重要。在《新华字典》中,“成功”指“达到或实现某 u v V E A种价值尺度的事情或事件,从而获得预期结果”。而“某种价值尺度的事情或事件”就是理论化的“梦想”。为了抵达成功,人们往往需要有持续而强大的驱动力。我们将触发这种驱动力的源头成为“激励事件”。正如俗话中说的,“孩子‘懂事’了,自己知道‘要好’了。”实际上,这些词往往等同于驱动力。
承担起唤醒这种“驱动力”的责任的,应当是教育。
如今教育的弊端之一,是过于注重像加工产品一样对人输入事实性信息,即美Y c L s u + ` 2国“人本心理学思想之父”马斯洛提出的“外在教育”。U z O J与之相反的“内在教育”,旨在发现并引导潜藏的“内在天性”。【脚注:指一种人类潜能,由马斯洛提出,是由一种心灵以外的文化t M M j l ) ,,家庭,学习,环境等因素形成的。它高于一般动物的,实质上是生物基础的内部天性】
这样的“内在教育”往往才是决定成功最重要的银素。“内在教育”对于人长期影响的源头,从成功案例的分析来看,往往是两类:
1.对所处环境与大环境差异的理性认识。这样的认识,加上对于所处不利环境的排斥,会给长期的学习行为提供不断的刺激。于姚如惠,对于 “出钱就能读”的成人中专的排斥使她经历周折,终究选择了难度更高的高考。于池昌胜和周璐,在吃过应试教育考试的“闭门羹”后,他们放眼于除应试教育外更广阔的路。
2.对内在天性发掘后的情感驱动。情感来源于陪伴。但对于流动儿童来说,家庭陪伴是稀缺的,因为家长普遍忙于工作。久牵对他们帮助最大的其实就是陪伴。久牵的老师们对流动7 V儿童的教育秉持相同的理念,引领并帮助他们寻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便于内部天性的释放。于姚如惠,她从久牵出身,考入安徽大学,选择社会学,而后因为深入地了解教育这门课程,对久牵的创建有更多的理解。于周璐和池昌胜,因为久牵,他们时刻目睹教育不平衡的案例,在久牵提供的种种多样选择下,! Y l U @ K选择了一个中国主流教育之外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内在渴望。
驱动力条件成熟后,下一步就是设立清晰的目标。根据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目标追逐的效果主要受两方面影响:目标本身的性质和周围变量,比如目标难度,目标清晰度等等。SMART原则中五个字母代表着一个合d j Q j X格目标的标准:Specific(明确的),Measurable(可测量的), Attainable(可持续的), Relevant(相关的), Time-bound(有时限的)。
如何实现自己制定的目标同样重要。流动儿童面临的困境存在共性,他们因q G % 5 S一个选择的阻塞而处于不利地位,又因此看到了更多的选择。因此,他们可以去体验,然后再抓住与自己内在天性相符的那个选择。
久牵这样的公益机构引导着这样的选择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提供资源的平台,还给孩子们带来多样的选择——当流动儿童因无法取得上海户籍而辍学时,秋水学院可以提供因材施教{ ( ) b的教学。
让孩子们建立驱动力和目标,是当今教育应该注重的方向。久牵在这样的道路上探索,公立学校,也应将类似的教育划入教学范围之内,而不是将其作为介. 5 Q 8 Y n D于“D / ] y B h t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间的灰色地带。
结语
对于面对阶级和资本双重压力的流动儿童而言,实现梦想的路很多,也很少,但多少并不重要。久牵的t @ /“追梦指南”所提供的,并不是具体的一个方向,而是更多的选择,和选择之后奋发@ { ] ; [ Z向上的力量。
久牵在路上。它让放学后游荡的孩子坐下来,熟练玩着来自大洋彼岸的纸牌;它让子弟小学里满身尘土的孩子,看到UWC里全球` } T $ v各地的文化;它让夹在中专和高考的选择中的孩子,和他们的老师一样,心平气和地告诉和他们一样来自远方的孩子,外= z D V v R S ] &面的世界,很精彩。
而占我国主流的大部分的公立教育不应该是站在久牵努力的对立面的。教育,应该如知乎上一个UWC校友所说,“原来除了幼儿园-小学-初中这种按部就班的养成方式,人还能通过如此五花八门的路径长大。”
我们的教育,应该向更多的这样的流动儿童,以及许许多多的孩子,展示这样大的世界,然后倾听到这样大的世界的某个部分,正和他们小小心灵里的“内部天性”相互呼应;再将这样微弱的呼应,发展成一条独特的康庄大道。正如《新华字典》里的某个例句一样: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要达– D = E k P b此目标,公立教育体制尚有漫长改革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