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不懂”的哈佛女孩碾压华裔优等生: 我们的教育缺了什么?

看点 谨言慎行、回答精准,是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的潜规则,即使成绩优异的尖子生也是如此。课堂学习中该不该“不懂就问”?下文作者以脸书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为例,向我们展示了,美式教育中“提问”的重要性。作者还提及了中国留学生在课堂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什么都不懂”的哈佛女孩碾压华裔优等生: 我们的教育缺了什么?

那个“什么都不懂”的犹太女孩成了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我在哈佛大学读了7年的研究生、博士,也曾经辅导过许多哈佛本科生,他们可能是最能代表美国精英青年的一群人。1990年,在经济系的本科毕业生撰写论文时,我负责为他们解决计量经济学技巧和电脑技术问题。那时,普通的学生平日里都是随便套个T恤牛仔裤,而其中有个犹太女孩总穿着价格高昂的外套,背着名牌包,化了精致的妆容。此外,她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她什么都不懂”。那个犹太女孩对基础学科几乎一无所知。但她特别敢提问,完全没有怕被人鄙视的感觉。更“无厘头”的是,她还敢于向别人提要求——当时的计算机数据都存储在脸盆那么大的磁盘里,厚重的磁盘需要搁在磁盘机上操作,可她经常不动手,都是我们为她“卖力”。每当看到实验室里散落着一堆磁盘,旁边搁着一个手袋,我们就知道“大小姐”来了……后来随着人事变迁,我也就慢慢淡忘了她。“什么都不懂”的哈佛女孩碾压华裔优等生: 我们的教育缺了什么?还有另外一个中国女孩,是我的亲戚。她在中国上完高中后来到哈佛上学。她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刚开始在国内读高中时,数学还常常不及格。那么她有什么资格能入读哈佛?是她的思辨能力。她在国内最喜欢的课是政治课,时不时与政治、文史哲各科老师辩论。加上阅读涉猎广泛,有独特的视角,令她轻松获得了哈佛面试官的青睐, 而其他一些学风严谨的学校却对她不感兴趣。这位亲戚曾向我坦言,哈佛学生整体上和其他常青藤联盟大学的学生有点不太一样:哈佛生总是自命不凡,敢问敢说,不懂就问,想说就说。我恍然大悟。这可能就是美国精英教育最具代表性的风格。那么,那个犹太女孩后来怎么样了呢?四五年前的一天,我突然在电视上看到她正在演讲——而她的身份是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说起来,我也是她的半个老师。如果20年前你问我,桑德伯格以后会不会有出息?我会断然否定。可事实呢?她不仅是哈佛最优秀的毕业生之一,还是福布斯最有权势的女性之一。“什么都不懂”的哈佛女孩碾压华裔优等生: 我们的教育缺了什么?雪莉桑德伯格,十亿级女富豪,被美国媒体誉为“硅谷最有影响力的女人”在我们的传统教育里,学生从小就被要求谨言慎行,问了“低级问题”就会感觉羞愧。而典型的美式教育,却注重培养领导型人才——领导者并不一定需要高深的专业背景,重要的是不懂就要敢于发问,敢于在众人面前表达观点,动员团队里的各色人等认同自己,鼓舞大家努力前行。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林晓东教授曾做过一项调查,他请35位美国大学教授来谈谈他们教过的中国学生常会遇到哪些问题、建议他们应该提高哪些技能。这些教授执教于美国各地不同类型的大学,所教授的课程涉及科学、人文、商科和工程等等,他们的回答可以比较全面地代表美国教授的普遍看法。归纳这些教授们的答案,有三种技能是所有教授都提到的:

1. 良好的写作能力;

 

2. 提出问题并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3. 表达和沟通能力。

“什么都不懂”的哈佛女孩碾压华裔优等生: 我们的教育缺了什么?下面,我们对这三种能力进行更为详尽的分析。

“什么都不懂”的哈佛女孩碾压华裔优等生: 我们的教育缺了什么?

良好的写作能力“坦率来讲,写作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光中国学生觉得难,每一个学生都觉得难。”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Siegal教授这样说。我完全赞同这一观点。但为什么中国学生觉得写学术文章尤其难呢?西北大学经济系的Voli教授的回答很给我们启发,“大多数中国学生学习都很勤奋刻苦,他们也很听话。我布置的任何作业他们都会尽全力完成。然而,他们只是把我告诉他们的或者书上说的写下来,他们太习惯于复述别人的观点,却不能说出自己的故事、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是最大的问题——没有自己的观点。”我问过许多中国学生为什么觉得写作难。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我们在本科的时候,没怎么写过这样的东西,老师也没教过该如何写学术的文章。”从学生们交上来的论文来看,他们确实需要提高写学术性论文的能力,好多学生要么无法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要么不知道如何佐证自己的看法。看来,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如何在大学阶段继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特别是写学术性论文的能力。“什么都不懂”的哈佛女孩碾压华裔优等生: 我们的教育缺了什么?是不是英语的能力限制了他们的写作水平?我把这个问题提给很多教授。他们都说,英文水平确实会有所影响,但还有更重要的两个因素:

  • 大量阅读
  • 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常常抱怨教授们布置的阅读材料太多了。确实,在美国读大学或者研究生,每周的阅读量动辄就上百页。一个历史系的教授告诉我,每两周读一本厚厚的大部头著作对她的学生来说是家常便饭,“要想写得好,首先要多读。一个读过50本书的人肯定比只读过2本的人写得好。”此外,不少美国教授指出,工作经验和社会经历的不足,也导致了中国学生在写文章的时候,很难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其实,必要的社会实践和经历,不仅是文学创作者不可或缺的条件,对学术写作同样也有很大的帮助。“什么都不懂”的哈佛女孩碾压华裔优等生: 我们的教育缺了什么?

“什么都不懂”的哈佛女孩碾压华裔优等生: 我们的教育缺了什么?

提出问题并批判性思考问题能力多位教授在问卷回答中指出,中国学生在课上需要更主动积极地参与,而不是被动地坐在那里听。他们需要有质疑能力,需要问问自己,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或者证伪其他人的观点。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Johnson教授说,“如果你的目标是创新,你的美国教授肯定愿意跟你一起合作或者协助你。但这需要你有尖锐的眼光,去质疑已有的知识,而不是重复那些别人已经发现的理论。”一位纽约大学的教说,“中国学生很善于总结,但不善于批评、分析和提出自己的观点。”  为什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我们如此重要?这是因为,提问让我们可以把阅读从静态的、单向的看变为动态的、双向的交流,是一个深度理解的过程。提出问题的过程,让我们可以思考所读内容的表达是否清楚明白,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还有其他更为恰当的传递信息的方法。也就说,简单的记录和抄写只能是肤浅的理解,而提问或者批评指摘才能带来深入的思考。“什么都不懂”的哈佛女孩碾压华裔优等生: 我们的教育缺了什么?提出问题,除了对理解学术文章大有裨益,对于社会性交流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提问可以帮助交谈双方发现共识所在,这在协作或者团队性合作中尤其重要;

 

其次,提问有利于控制话题的走向,可以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擅长的方向上来,实现了成功的话题转移还担心自己无话可说吗?

事实证明,许多中国学生觉得参与课堂讨论很难,就是与他们不会问问题有关。

“什么都不懂”的哈佛女孩碾压华裔优等生: 我们的教育缺了什么?

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亚利桑那大学的Levin教授在答卷中抱怨, “不论我怎么鼓励我的中国学生,他们就是不说话!在我的课上,最安静的一群人肯定是中国学生。他们不说话,我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听懂了我讲的内容。”伯克利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Gomez反馈说,“我的中国学生只有在得了低分后才找我沟通。其实,他们应该早点来跟我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得高分。他们似乎很少在课外与教授们接触,他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机会更好地进行沟通啊。”  我问过许多中国学生为什么他们在课堂上这么安静。他们的观点不外乎以下几种:

  • 在没想清楚就说出自己的看法是浅薄的表现;
  • 从小父母老师告诫我:

    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再讲出来;

  • 当我发现我的答案跟别人不一样的时候,我不好意思说出来。

说出自己的看法,可以帮助你理清思路、加深理解、并帮助你迸发新的想法。

“什么都不懂”的哈佛女孩碾压华裔优等生: 我们的教育缺了什么?

我曾经这样鼓励班里的学生表达他们的想法:

“发言的时候,没有人指望你说出一个尽善尽美、毫无瑕疵的观点和看法,何必担心呢?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就是最好的头脑风暴吗?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说出自己的看法,那会极大地丰富每个人的视野和头脑,这不是最好的多元文化交流的机会吗?”

我建议,那些不善于参与课堂讨论的中国学生,先尝试跟自己的教授多交流,告诉他们自己有什么困惑,或者把在课堂上没有机会说的话都说出来。这样的一对一交流会大大增加你的自信,并转化成参与课堂讨论的动力。这三种能力,对于培养有创造性、有适应性的学生尤其重要。在教育全球化浪潮的今天,我们必须反思是否为培养全球化的人才做好了准备,中国的教育界也需要进一步反省并思考。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新闻资讯

预测帖:如果今年秋季正常开学,你将会怎样度过在校的一天?

2021-6-25 9:40:34

新闻资讯

国外学霸回中国后垫底,细数东西教育中的糟心事

2021-1-7 21:40:0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